過 年 又要過年了!說起過年,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會想到這是一個非常高興的節日。如今我雖然已過了古稀之年,但是對過年還是蠻有心情的,尤其是頭腦中總會浮現小時候盼年、過年的美好情景。 我有姊妹六人,我排行老大,有三個妹妹和兩個弟弟。由于家庭人口多,爸爸掙的月薪剛剛維持全家八口人的吃穿,所以家境比較貧寒。那些年,吃穿用都是按票供應,所以每年過年的年貨都是平日里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像大米白面豬肉豆油等,平時就要多吃粗糧,少吃細糧少用豆油,這樣省下來的大米白面和豆油都留到過年時再吃。因此,我們姊妹兄弟六人那是真盼年啊!吃好的是盼年的一個原因,再就是過年能穿上一件新衣服,還能給元八角的壓歲錢,加上糊燈籠貼對子等平日里沒有的熱鬧事,我們對“年”的期盼心情是現代人所沒有的。 每年進臘月,我們姊妹幾人就會急著問媽媽,過年給我們做新衣服嗎?媽媽就會點著我們幾人的腦門說:“做、做”然后拿出積攢的布票,認真的數著,算計著能買多少尺花布和藍布。我們又會問爸爸:“爸,今年還買豬頭嗎”(其實是明知故問)爸爸就會笑著對我們說:“哪能不買呢,一個豬頭能出好幾個菜呢!”我們幾人心里那個知足勁都表現在臉上了。然后翻翻日歷,一頁頁數著還有多少天到三十。 從陰歷二十三小年開始,我和蘭妹、琴妹就一同幫媽媽打掃房間的衛生,并且拆洗被褥。媽媽說:“過年就要像個過年樣,咱家不富裕,家里也不能破破糟糟,埋埋汰汰,叫人家笑話。”就因為家里困難,我每次收拾衛生都很郁悶。因為家里八張嘴,都靠爸爸那點工資只能勉強維持吃飯和穿衣。我們家住得是小平房,燒火做飯,用的是煤坯,煙熏火燎。被褥、鐵鍋都很難收拾。可我們又很要面子,非要費盡力氣來收拾干凈,所以每到這時都會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過年要干干凈凈,來年才能有個好兆頭,我們也就樂呵呵的把家里該收拾的地方都打掃的利利索索、亮亮堂堂。我在家里是老大,又是女孩,自然什么都想要盡可能整理好。比如家中的被褥等,我著實費了一番心思,可是卻惹得媽媽的一頓訓罵。 記得有一年快過年的時候,我拆洗被褥時發現有一床被子是留著給一旦來個人住家里時好用的。可是,我知道,我們姊妹六人都是兩人鋪一床褥子,爸爸自己一床褥子,而媽媽從來都是直接睡在炕席上。我讓媽媽把我們的褥子往 她那邊拽一點 ,可媽媽她總是說不用,還說炕席滑溜。這次拆洗被褥時我就自作主張,把那床大被剪開做了兩床褥子。心想褥子做好了媽媽就可以不睡炕席了,我們也可以不再擠了。當媽媽發現了這件事,心疼的不得了,無疑是把我罵了一頓,我當時心里只覺得委屈。其實,媽媽她是舍不得那整床好被呀。多少年之后,當我提及此事的時候,媽媽笑著:“都是困難的,我是怕來個人到咱家,連床好被都沒有,不是叫人家笑話嗎。” 好容易把日歷牌的紙撕到了臘月二十八,家里真真有了要過年的樣子了。我們和媽媽忙著發面,蒸饅頭、蒸豆包、炸油條。(那時叫大果子)那饅頭蒸得又大又宣,還點上紅點呢。之后,我還要帶著弟弟妹妹們糊燈籠、寫對聯。因為自己寫能省錢,我毛筆字雖然寫得不好,但是媽媽卻非要我來寫,并鼓勵我說:“現在咱家就你文化高,你寫什么樣媽都喜歡。”我記得那時買一張大紅紙能寫好幾付對聯呢。無論是大門、房門、還是倉房門都要貼對子,在經常見得著的地方還要貼上抬頭見喜、出門見喜,恭喜發財,萬事如意等短貼。有一年,爸爸特意坐在炕桌前,他口述我執筆寫了這樣一副春聯;宜入新春樂,財神家中坐,金子堆成山,銀子摞成摞。我寫完春聯又給爸爸念了一遍,他很高興。我笑著說:老爸,那咱家就發大財啦!”爸爸連忙說:“是啊,過年就是要說好聽的話,求財呀!”當時的我何嘗不喜歡發財呀,年年喊發財,可我們家還是很困難。但是有一點,那就是: 過年說好話誰都高興。尤其是爸爸媽媽一再囑咐我們: “過年要高興,不要生氣,有不愉快的事也要忍住,等過完年再說。要天天說好話,圖的是吉利”。 年三十的早晨,我們早早就都醒了。把媽媽給做的、平時看了多遍的新衣服拿出來穿在身上,姐妹幾人還要打開書包,把夾在書本里的彩色頭綾子拿出來,(其實就是從成捆的綢布上扯下來兩條,真正好的頭綾是很貴的)系在發辮的末梢打一個蝴蝶結。并且在鏡子面前左照右照,美得不得了。然后興高采烈的和爸爸一起屋里屋外的貼對子、貼掛貼,忙得不亦樂乎。媽媽看著我們姐妹四人發辮上不同顏色的蝴蝶結,高興地說:“像蝴蝶在飛舞,真好看。”兩個弟弟更開心,各自從新衣服兜里拿出拆開的小鞭,噼里啪啦的放起鞭來。媽媽在灶間忙著做年夜飯。這時的屋里屋外,大人小孩都在忙乎著。每每開門隨著人進出進入都會冒出一股股白氣,同時還夾雜著鍋里烀豬頭肉的香味,那情景真就是過大年時才有的啊! 下午三點多鐘,我們姊妹幾人早早的圍坐在炕桌前,準備吃年夜飯。我幫著媽媽往桌子上端飯菜,有酸菜粉條燉豬肉、肉炒蒜臺、肉炒木耳、蘑菇燉雞,還有涼菜,拌豬耳朵絲、豬舌頭、豬拱嘴等,饅頭、豆包、油條都裝在一個大盆里。看到這么多平時吃不到的東西,真想快快吃上一口。小弟弟急的拿起一塊豬舌頭就往嘴里放。可我們都不能先吃。因為媽媽說過,大人沒上桌,小孩不許先動筷,這是規矩。等到我和爸爸在院子里放了一掛鞭,爸爸媽媽都坐在炕桌前時,“晚宴”就開始了。全家人圍坐在在一起高高興興地吃著香噴噴的菜肴。爸爸媽媽看到兒女們歡快的樣子,也是笑逐顏開,不斷地往盤碗內加菜,還告訴我們,留著點份,(就是不要吃的太飽)夜里還要迎財神吃餃子那。我們明明吃飽了,可還是不愿意下桌,現在想起來真的好可笑。 吃完飯,我和媽媽就開始忙著剁餡子包餃子的事了。一般都是酸菜餡和白菜餡或大蘿卜餡。(這些菜都是入冬時各家儲藏的冬菜)包餃子的時候,媽媽把洗干凈的十幾個一分錢硬幣,分別包在餃子里,等到吃餃子時,看誰能吃到了帶錢的餃子,誰來年就有好運,有錢花。所以我們都希望自己能吃到這樣的餃子。還好我每年都能吃到,心情自然好得不得了。包完餃子,爸媽把我們叫到跟前,每人分元八毛錢,都是零錢,(一分、貳分、五分的,還有一角的)這就是壓歲錢了。這壓歲錢也隨著時間的推移,生活情況的好轉,逐漸增多了。拿到壓歲錢的時候,覺得心里好充實,分別用不同的方式收起來。因為這個錢媽媽就不要了,給我們自己支配。爸媽告訴我們,三十晚上一宿不能睡覺,叫守夜,特別是前半夜更不能睡覺,要在子時接財神。所以弟弟妹妹們除了打著燈籠到左鄰右舍和小朋友們嬉鬧玩耍外,就是要在自家的炕上一起玩游戲。我們最愛玩的就是每個人拿出點錢,輪流把手心里大家出的錢往上拋出,然后再用手背接住,手背上沒掉下去的錢就是自己的了。那些年還沒有電視,也沒有什么其它好玩的。這樣到了夜里十一點半左右,媽媽就張羅煮餃子,我們還要和爸爸到院子里放鞭接財神了。隨著噼噼啪啪鞭炮聲,我們都大聲的喊著:“過年了,接財神了!”然后就進屋開始吃餃子了。誰要是吃到一分錢,就會高興地叫起來:“我吃到了!”緊接著把嘴里還帶著餃餡的一分錢拿出來給大家看。大家都知道包了幾個硬幣,所以只要沒夠數,就是吃飽了也還想再吃,為的是能獲得一分錢的機會。當時鐘指向十二點的時候,無論在干什么,都要停下來,一個個給爸爸媽媽行禮拜年。小的時候是一個一個拜,等我長大一點的時候,我就把弟弟妹妹攏到一起,排成一行,一齊跪下給爸媽拜年。每當這個時候,爸爸媽媽總會樂得合不上嘴。我看得出,此時。兩位老人往日的勞苦、煩惱、惆悵都隨著這“爸爸媽媽過年好”的問候聲不見了。 等我結婚后,有了家庭,有了自己的兒子,我更加體味到那些年爸媽精心勞頓撫養六個兒女的辛苦,特別是花費精力和心血讓我們高高興興過好每一個年的勞累。 過年,對一個生活富裕的家庭,那是沒什么不容易的事情,而對于我小時候平均生活費八元不到家庭,會是個什么狀況。尤其是使用票本供應的年代,糧油蔬菜的積攢、衣物鞋襪的更換會是怎樣的難啊!而我們的爸爸媽媽就是養活了這樣一個家庭,還力求讓我們姊妹兄弟能過上一個即有滋有味又快快樂樂的年。記得為了能攢下過年的白面和豆油,我們平時總吃粗糧和沒有油水的菜時,有時還向爸媽發出怨言。實事求是講,沒有平時的積攢,哪能過上那么快樂的年啊!可憐天下父母心那……。 隨著歲月年輪的遞增,我們姊妹六人都陸續成了家,很少和父母在一起操辦過年的事情了。特別是改革開放后的幾十年里,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裕,幾乎天天在過年。那種盼年、備年、過年的心情早已成為記憶,再也不用過年來實現自己那小小的期待和快樂。 20201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