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現代化問題與重建民族性詩歌 ——讀李少君著《神降臨的小站》
丁鵬
反思現代化問題
2008年第5期的《南方文壇》刊登了宋子剛的評論文章《李少君:語出自然若有神》,作者敏銳地發現了李少君詩歌“語出自然”的特點。但該文更多是以“追憶”、“遭遇”、“判斷”三個關鍵詞,對李少君部分詩歌的結構進行模式化的解讀,未能進一步觸及文本自我呈現的更為宏大的歷史背景和更為深刻的思想主題。 不過,這篇文章卻建構了其后批評家論述李少君詩歌時的基本框架。隨著詩集《詩歌讀本.三十二首詩》、《草根集》、《自然集》的出版,李少君詩歌“自然”的美學原則和特質受到不斷深入討論和闡述,詩人因而被譽為“自然詩人”。 然而,詩集《神降臨的小站》的出版,尤其《時代關鍵詞》《虛無時代》等眾多新詩所表現的變異與新質,如直面現實的責任意識,透視時代的批判精神,反諷和夸張的風格特征等等,突破了批評家面對李少君詩歌文本時原有的批評框架。那么,這本詩集是否暗示了李少君寫作的某種轉向?通讀李少君以往和當下的全部文本,我們仍然能夠發現某種一以貫之的,以前被“自然”的品格所遮蔽后來愈發顯揚的詩歌創作主題——對現代化的深刻反思。 在李少君的詩里,自然是相對現代化大都市而言的。眾所周知,肯德基是美國跨國連鎖餐廳,世界第二大速食連鎖企業,象征資本的神話。而資本又是都市的核心。《那些無處不在的肯德基餐廳》一詩,詩人帶領我們進入“陰雨綿綿之夜”的肯德基,指給我們由“那么多的潦倒者”和機器般的服務員所構筑的“城市日常景觀”;指給我們“大都市的匱乏”——“兩個才十四歲的小情侶能去的地方/就只有離家不能太近也不能太遠的肯德基餐廳了”。 李少君對現代化問題的反思聚焦于對現代人精神層面的關照。手機是高科技產物,尤其智能機的問世,給人們生活習慣、社交方式、思維模式、精神面貌帶來了全方位深刻地變革。最嚴重的后果莫過于隱藏在智能背后的高耗能,手機由資本驅動并充當資本的爪牙,借助手機,資本廣泛而緊密地綁定了它在全世界的消費者,使人性屈從于資本的邏輯。《在紐約》一詩中,詩人寫道:“他們中的一些,掏出一個四方形的小盒子/按個不停,閃光燈的光柱/撞到了玻璃幕墻上,然后反彈回來/直接命中他們的穴位/讓他們眼花繚亂,暈頭轉向”。 在《并不是所有的海……》、《上海短期生活》等詩作里,詩人繼續解剖現代化問題和現代人的精神危機。詩人痛斥道:“地球已千瘡百孔,還需要我們踩個稀巴爛嗎?”(《新隱士》)亦哀嘆于:“如果沒有微信,這個大城市將何其寂寞/新人類都將無所事事,被忽視被遺忘”。(《三里屯》)作為現代化都市的參照,詩人標舉“自然”:“在山中,萬物都會散發自己的氣息/萬草萬木,萬泉萬水/它們的氣息會進入我的肺中/替我清新在都市里蓄積的污濁之氣”。(《山中一夜》) 詩人所推崇的“自然”,是詩意化的自然,所召喚的“神”,是擁有自然精神的詩神。這在詩人發表于《綠葉》2009年第9期的文章《自然是廟堂,詩歌是宗教》里可以找到根據:“對于我來說:自然是廟堂,大地是道場,山水是導師,而詩歌就是我的宗教。”
重建民族性詩歌
1992年第4期《天涯》雜志發表了李少君三篇文章,《中國的月》、《中國的秋》、《中國的愛情》,分別從空間、時間與人三個維度探討了中國民族性問題。24年后,我們驚喜地看到李少君所創作的“中國的詩”。其中《并不是所有的海……》、《平原的秋天》、《良人》更以詩歌文本的形式令人驚喜地呈現了“中國的月”、“中國的秋”和“中國的愛情”。這種一以貫之的對重建民族性,尤其是重建民族性詩歌的追求與探索,表征了李少君詩歌理論與文本的自足與完整。 民族性詩歌基于民族文化認同。作為現代文化“故鄉”的古典文化就成了李少君重建民族性詩歌的重要參照與資源。在2010年第10期《中國詩歌》雜志刊登的《以中國為體,中西學為用——詩人李少君訪談錄》中,李少君表示自己主要受中國古典詩歌的影響。這種影響在本詩集中近乎隨處可見,如采用古詩句式的,“在尚湖邊喝茶,看白鳥悠悠下”(《上海短期生活》)、“推窗納鳥鳴,澆花聞芳香”(隱居)等。有些具有古詩的興象,有些是對古詩的戲仿,使我們看到古詩在當代詩中的某種回響與變奏。 當然,詩人重建民族性詩歌所參照的古典資源遠不止于古詩,體現在本詩集中,還包括以儒(如“詩教”傳統)、釋(如禪詩)、道(如隱逸思想)為代表的古典哲學等極為豐富的古典文化。
我們必須看到,相對于“現代”而言,古典也是反思現代化的重要參照;從重建民族性詩歌的角度而言,“自然,可以說是中國古典詩歌里的最高價值”(見于《山花》雜志2009年第12期的《詩歌、美、時代與境界——李少君訪談錄》)。李少君通過自然與古典,即空間與時間兩個向度來解決反思現代化與重建民族性的重大問題,以此建構自己詩歌王國的法則與守衛。“我,一個遙遠的海島上的東方人/因對世事的絕望和爭斗的厭倦/轉向山水、月亮和故鄉的懷抱”。(《虛無時代》)
作者簡介: 丁鵬,男,一九九一年生。北京大學中文系研究生。吉林省作家協會會員,《詩刊》實習編輯。在“包商銀行杯”全國高校文學征文、中華校園詩歌節征文、全國大學生櫻花詩歌賽、邯鄲大學生詩歌節等比賽獲獎。在《詩刊》《作品》《詩選刊》《山東文學》《詩林》《中國詩歌》《延安文學》《青春》《青年文學家》《語文教學與研究》等多種刊物發表。入選《21世紀詩歌精選》《中國高校文學作品排行榜》《盛開•90后新概念》等多本選集。
|